【建院之史】南方日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智能测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检学研”合作的下一站

文章来源:       时间:2017-04-27  点击次数:   [ 字体:  ]  

2009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工程技术学院与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共同建设电气安全国家级实验室和玩具检测国家级实验室。多年来,共建实验室不仅成为该校工程技术学院不可或缺的教学、科研基地,也成为质检局技术中心工作及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最近,基于共建实验室建立的珠海市智能测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则为“检学研”这一合作模式提供了深化的空间。

“实验室是一个基本要素,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协同创新。”北师大珠海学校工程技术学院院长袁剑锋认为,协同创新这一系统改变了以往高校“打工式科研”的做法,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有利于使人才在某一领域持续深入地钻研,也有利于产业的整体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林群贤 见习记者 吴帆


A.实验室技术人员也是学院老师

   “这个是做跌落测试的,主要用来测试手机的抗摔能力;这个是做震动测试,可以模拟运输过程中的震动;这是用来做电子抗挤压的测试……”袁剑锋介绍,两个国家级实验室按性质各自设立分工部门,每个部门下设二级实验室,为设计的各个环节提供独立支撑。例如,电气安全国家级实验室设有信息服务部、安规测试部、电磁兼容测试部、能效测试部、电池测试部5个部门,其中电磁兼容测试部又设有电磁兼容实验室、电波暗室、EMC屏蔽室以及耐久性实验室。

   “电波暗室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测试设备辐射是否超标,另一个是测试在有电磁干扰的情况下,设备能否正常工作。”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柯礼告诉记者,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实验室,电气安全国家级实验室可为珠海与电子信息相关的1600多家企业及珠海周边地区的电子企业提供产品的3C质量认证和出口美国的FCC认证,单是在今年就已服务了80多家企业。

   在袁剑锋看来,两大实验室的建立,本身就体现着协同创新的特质。据了解,学院最初和检验检疫局的合作是基于生存原因。“校本部并没有工程技术学院,因此我们当初创建学院没有设备也没有相关资源,专业实验室基础为零,还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袁剑锋回忆,恰巧当时珠海检验检疫局在寻找场地壮大实验室,因此双方经过协商达成协议,由学院提供场地,检验检疫局提供设备供学院无偿使用,双方解决各自需求。
   目前,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约有20名工程技术人员常驻学院,柯礼就是其中一名。他们同时也是学院的老师。袁剑锋说,这是协同创新中心在机制上的一大特色,体现着资源、人力、市场等方面的协同。

   B.从“打工式科研”到组建联合团队

共建实验室的核心功能即是服务企业,对此,珠海市宇腾自动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国雄深有感触。2011年,通过珠海市软件协会介绍,汪国雄认识了同为会员单位的北师大工程技术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双方合作尝试将设备生产链某个环节中的模拟相机改进为数字相机。“在和实验室进行合作后,软件控制部分应用了新的编程方式,效率比以前更高,稳定性更好,速度更快。”汪国雄说。

   如今,围绕珠海市智能测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基于共建实验室的检学研合作模式将进一步深化。目前,共建实验室已申报广东省中小企业平台,学校与检验检疫局双方正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技术开发,下一步将增加与企业合作的更多环节。与此同时,智能测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也已加入智能电网协会和医疗器械协会,成为行业技术研发的主力军。

   对于汪国雄来说,他正在期待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学校各学科的众多高水平人才,协助企业攻克更多技术难关,助力企业再发展。

   “以前的合作模式基本只有两种,技术委托与合作研发。现在协同创新给企业和高校提供了更多机会。”袁剑锋说。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对高校来说,可以比喻为“打工式科研”,与企业的合作没有延续性。如今强调协同创新,则是将各方利益捆绑,从结构、机制再到奖励、分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利于使人才在某一领域持续深入地钻研,也有利于产业的整体发展。

   而在北师大工程技术学院原院长安宝生看来,在协同创新的系统中,协同方式从“联合小组”变为“联合团队”,并且由企业根据效益直接评价合作成效,这使得学院发展方向发生调整。“现在我们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而是从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工业化第四次浪潮的角度来考虑学院和中心的未来。”

相关构建气象与生态合作平台助力宜居城市建设

在珠海建立的8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北师大珠海分校占有两席。除了珠海市智能测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之外,珠海区域气候—环境—生态预测预警协同创新中心则是围绕珠海在防灾减灾、防治大气污染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需求,面向气象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大行业,构建的政产学研多方合作平台。

   该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国家气候中心、珠海市气象局、珠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8家单位联合建立,逐步实现了高性能计算机设备、气象、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海量数据的资源共享。

   去年底,《珠海市气象业务发展规划(2014—2016)》出台,提出到2016年底,力争珠海市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位居广东省前列,到2018年底,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能力接近港澳地区同期水平,特别是要着力开发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这要求珠海不断提升气象监测布局的合理性、气象信息管理和使用的高效性、气象预警预报的准确性、气象信息服务的便利性,这也是中心成立的出发点。”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该中心确定了3个方面的主要研究任务:一是改进区域极端天气气候预报方法,建立高精度、高分辨率、高时效性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二是研究大气主要污染物来源、传播、扩散机制和过程,构建区域污染物实时监测、显示、查询和预警系统;三是发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沿海城市生态文明及宜居的评价和监测指标体系。

   上述负责人表示,中心的成立将有效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包括港珠澳大桥的施工建设及今后运营、低空空域飞行保障、国际宜居城市建设、海洋经济、减少海水养殖灾害损失、城市应急减灾等等。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12/01/content_7493692.htm